引子
作别书山题海的高三,挥别争分夺秒的考场,蝉鸣声里,千万张年轻的面孔,带着卸下重负的轻快与初探世界的热忱,好奇地打量这个世界。高考后的那个暑假,你还记得是如何度过的吗?
没有统一的试卷,更没有标准答案。在这段被无限拉长却又倏忽即逝的黄金时光里,少年们或埋首书卷深耕未来,或背起行囊丈量山河,或躬身实践触摸社会。他们在不同的抉择和经历中,为即将铺展的壮阔人生画卷,进行着热身与探索。
近日,记者走访大连、盘锦、阜新三市高中毕业班,了解他们为人生新阶段都做了哪些探索与准备。同时通过对3个毕业班展开问卷调查,描摹出当下“准大学生”们缤纷多彩的假期图景。
“玩久了心里慌,学一点才踏实”
当高考最后一科结束铃响,一个既无作业又无压力的超长假期来了!
孩子们都在做什么呢?记者联系大连市第八中学三年一班的学生们,结果让人惊讶:半数以上的学生都在学英语、编程或是提前学习大学课程。“不躺平”,竟然是这群05后“准大学生”们的集体选择。
“我每天上午学习4个小时的雅思课程。”高考138分的英语成绩,并没有让关若飞停下脚步,高考结束后,只放松了一个星期,睡了几个懒觉,她就行动起来了。“之前学英语,死记硬背多一点,现在更注重听说读写的生活应用。”有空时,她就捧起英文原版书逐字逐句啃,还在网上找了口语练习视频,每天加练一两个小时。虽然目前还没有出国的打算,但关若飞已经打算9月去考一把雅思,看看自己这一阶段的学习成果如何。
下午时间,关若飞用来自学编程,B站上有丰富的教学视频,她对着屏幕敲代码,虽然还只是入门水平,“听说工科专业离不开编程,提前摸摸底,开学心里有底。”
高考结束不等于万事大吉,相反,孩子们还挺繁忙。每周末,关若飞还有一节重要的口才课,她说自己当众讲话是短板,声音小,语句也不清晰,就在父母的建议下报了个培训班。“我们经常进行现场训练,站在台前去讲话。”高考699分的万泽奇,已签约北大计算机专业。假期里,他心情放松,课业却一直没停,每天至少用上四五个小时去自学英语和编程。理想院校是大连理工大学的王梓涵,每天用两个小时来学习大一的高数课程,现在已经啃下1/4了。“好学吗?”记者问。他笑说,挺难,但学进去的时候还是挺快乐的!
“高考完我就出去旅行了,但玩久了心里慌,学一点才踏实。”沙雨欣的这段话引来小伙伴们的连连点头。假期充电,除了高数、编程、英语的“老三样”之外,还有考驾照、学烹饪、学乐器等花式选择。看来,这群准大学生同样关注生活里的成长。
厨房的烟火气,成了李泰广暑假的主旋律。高三这一年,妈妈每晚送来的花式菜肴让他敬佩。如今他系上围裙,每天学习一道菜,“昨天学了小炒黄牛肉,切肉时要逆着纹路切,很薄,很难!”从一开始切菜时,刀都“不听话”,到如今已能端出麻辣龙虾尾等多种“硬菜”,这位班级生活委员,把动手能力从教室延伸到了厨房。
暑假成为“准大学生”们的“缓冲带”,而不是终点线。“多做一些心理准备和学业准备,希望自己能尽快融入未来的大学生活!”这是记者采访他们时,最常听到的一句话。
“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
“早就想去南方看看了,比如武汉、长沙、厦门,现在终于有时间了!”7月8日晚10时,盘锦市辽河油田第一高级中学高三甲八班的魏嘉馨刚结束一天行程回到酒店,在和记者视频时,她滔滔不绝地讲起了这几天旅行的见闻。
“四处走走,整个人都舒展开了。”魏嘉馨笑着说,登黄鹤楼远眺时,长江如练横亘天际,李白笔下 “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意境突然有了具象的模样。课本里的诗句化作眼前景,她真切地体会到“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
这场毕业旅行,魏嘉馨和朋友一起,离开父母单独出行,需要准备的事情也很多,从对比机票价格到筛选酒店,从景点路线到特色小吃,每一个细节都由她们亲手敲定。这些从前想都没想过的琐事,如今被她们一一攻克,反倒给这场旅行镀上了一层“独闯天涯”的色彩。
此段旅行,最让魏嘉馨难忘的是在长沙的特别行程——特意绕道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那趟探访,一直对医学感兴趣的她,今年高考志愿也填写了医学类的专业,站在校门外时,望着门内隐约可见的教学楼,心里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
“自己的分数还达不到湘雅医学院的分数线,但站在校门口的时候就觉得离梦想很近,我希望自己研究生能考到这里。”镜头前的女孩眼里闪着光。
魏嘉馨的同桌孙嘉崎同样也在高考后开启了自己的旅行,6月她去了大连。跨海大桥、银沙滩、星海 广场……在这些地方留下了孙嘉崎的足迹,最让她心头震颤的,还是旅顺日俄监狱旧址博物馆,“进去之后每一步都很沉重,课本上的文字变得具象,那一刻才真正懂了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
“每天平均要走两万多步,最多的一天有三万步!” 高三甲八班的涂新笛高考完休息了一天后,就跟团踏上了川渝之旅:熊猫基地里打滚的团子、三星堆里沉默的青铜神树、都江堰上流淌千年的江水……每一张图片都承载着旅行的记忆。
三场不同的旅程,三种不同的风景,却是青春最好的注脚。那些走过的路、遇见的景、触动的心弦,都将成为这群少年走向远方时,最温暖的行囊。
“锻炼自身能力,减轻父母负担”
清早6时,闹钟的嗡鸣声打破了宁静,原本还在睡梦中的李熙晨立刻起床,简单整理后就来到了小区门口的“若岚综合超市”,开启新一天的“售货员”工作。推开超市门口那扇沉重的玻璃门时,他下意识地抿了抿嘴唇,这是他紧张时的小动作。相比在高考考场上的镇定自若,这方小小的、即将涌入形形色色陌生人的柜台,是他的另一个“考场”。
今年6月,阜新市海州高级中学高三15班的黑板上,“高考倒计时”的数字终于归零。当同窗们或外出游玩,或宅家休整,李熙晨却一头扎进这间社区超市。“我比较内向,为了锻炼自己与人沟通的能力,所以才决定来超市做暑期工。”他低头整理着收银台前的糖果,声音还带着些许腼腆,但相比从前,他已经渐渐褪去了青涩。
刚接触这份工作,李熙晨格外拘谨,面对顾客带着善意的琐碎询问,他总是窘迫得手心冒汗,回答也是磕磕巴巴。父母了解他的性格,适时点拨:“别害怕,就当跟自家长辈聊天,带点笑容,放平心态。”他试着照做,嘴角努力向上弯起。慢慢地,常来买东西的顾客开始记住这个“有点害羞但很实诚”的小伙子,会笑着和他闲聊。这份朴素的善意,像微小的火苗,一点点融化着他内心的拘谨。
扫描、装袋、收款……如今,李熙晨的工作愈发熟练,“您好,一共28.5元,我帮您装好。”他礼貌周到的服务常换来顾客赞许的微笑。“工作让我理解了父母赚钱养家的辛劳,也治好了我的‘社恐’!”李熙晨擦拭着柜台认真道。他的父母将他的点滴进步看在眼里,曾经腼腆的少年,在这个小小的便利店里完成了初步蝶变。
晚班结束,清点完货品和零钱,李熙晨长舒一口气,走出店门,夏夜的凉风拂过带着汗意的脸颊。他告诉记者,自己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踏实感,他感受到了劳动创造价值的尊严,理解了父母挣钱养家的不易,更收获了在复杂人际交往中展示自己的宝贵能力,这份自信与担当,是这个夏天,汗水馈赠给他最厚重的成人礼。
班里的其他同学,也在不同的赛道上奋力奔跑。学校附近的一间自习室内,宁昊泽正被一群初中生热切的目光包围。这个暑假,他完成了从一名学生到答疑“老师”的转变。“在补课机构为学生答疑,既能运用到我所学的知识,也能为大学攒下一部分学费。”宁昊泽眼神明亮,他笑着说,“平均每天的兼职工资是100元,这是我用自己脑袋里的知识,真真正正‘挣’来的。”
又是一年毕业季,暮色中的海州高级中学校园静悄悄。高三15班的教室门已锁,黑板上高考誓师的豪言依稀可辨。少年们散作满天繁星,以截然不同的姿态,投身同一场名为“成长”的淬炼。
(辽宁日报记者 田甜 费嘉维 见习记者 曲琦)
相关文章:
高考后的夏天 他们奔赴各自的山海07-11
港澳青年“粤创未来”行动启动,这一创业驿站走进港澳07-10
“盛湖号”启航!岳阳有了自己的油轮07-09
学生放弃清北,老师解散群聊,谁该反思?07-08
球星内马尔官宣女儿梅尔出生,迎来第四个孩子:期待共度新篇章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