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原谅是给自己一个抱抱,去放下,去成长,跨过去,然后告诉自己‘没关系’。”
2025年5月16日晚,北京单向空间座无虚席,现场嘉宾英珂、蒋方舟与主持人吴丹共同展开了一场关于“家”的坦诚对话。
在由广西师大社·北京贝贝特策划推出的新书《还能做家人吗?》首发分享会上,主持人吴丹以上述这段对家暴父亲揭开伤疤式的自述把整场活动推上了情感高潮,会场众多读者默默拭泪。而此刻的读者互动环节,一位先生驱车两小时赶来,只为受远在他乡读博的好友之委托,问出那句:“如果我的老子是混蛋,我应该原谅他吗?”

女性与女性的对谈往往更坦诚
《还能做家人吗?》由内田也哉子与中野信子共同创作,两人通过七次深入的对谈,从各自“非正常家庭”的成长经历出发,真诚地剖析了现代人所面对的各种亲密关系难题。作者之一的内田也哉子,是日本著名演员树木希林与摇滚歌手内田裕也的独生女,成长于备受媒体瞩目的明星家庭,是个名副其实的国民级星二代。她的父母结婚四十多年,私下却长期分居,关系充满矛盾与冲突却不肯离婚,给她的成长带来了巨大的心理阴影。另一位作者中野信子,则是日本著名脑科学家,从小成绩优异的她显得格外不合群,而在她高中时,母亲也离家出走。
两位作者在书中真诚分享了自己来自“非正常家庭”的成长经历,以及面对伤害时如何一步步实现自我疗愈。书中,内田也哉子更像是一位感性充沛的提问者,持续抛出关于原生家庭、亲密关系、亲子关系的诸多困惑;而中野信子则以脑科学家的理性视角回应,如同一位温柔而清醒的疗愈者,为她提供解释与安抚,并提出了诸多发人深省的观点。
这场女性之间坦诚而深刻的对谈读来轻松,却又不失重量。它带领我们进入一段柔软而真实的情感旅程,也让人体悟:即便再不堪的家人,依然是家人;即使原生家庭遍布伤痕,我们仍拥有追求幸福的权利和可能。毕竟,我们经历的所有亲密关系,最终都是为了更好地照见自己、塑造自我。
在新书分享会上,嘉宾们也围绕书中的几个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包括“原生家庭如何塑造个体”“亲密关系中的沟通与边界”“家庭结构的多元与非标准化”,甚至谈及“出轨”“开放式婚姻”等更具争议的话题。她们表示,这本书不仅适合年轻人、即将步入婚姻的人,更适合那些正深陷家庭关系困境、渴望自我理解与疗愈的人。

她们来自“非正常家庭”
内田也哉子成长于一个被镁光灯长期照亮的“非正常家庭”。那位她从小到大仅共处过几十小时的父亲,吸食大麻、外遇不断、屡次被捕;母亲却始终未放弃他身上那“一点纯粹”,两人分居四十五年却从未离婚——这段婚姻摇摇欲坠,却又真实存在。成长于这样奇葩的原生家庭,她曾与母亲有着过度亲密的关系,但最终仍成为一位经营了“正常”婚姻的女性:她结婚、生子,做演员,做翻译,也写作……书中随处可见她在不健康家庭环境中自我疗愈、逐步闪耀的痕迹。
知名作家蒋方舟作为特邀嘉宾分享了她对书中内容的感触。她坦言自己的母亲是树木希林的粉丝,而她与母亲的关系也像树木母女那样微妙:母亲控制欲极强,与她形成了一种紧密而特殊的“女性联盟”。“我从小就有一个非常奇怪的妈妈,只是因为我跟她一起生活,我意识不到这种奇怪。”她描述了母亲对物品的极端控制欲,并承认这种关系潜移默化地导致了她对父亲的排斥。
在谈及树木希林的婚姻是否幸福时,蒋方舟表示:“他们每天吵得头破血流,但我们看到的是树木希林成为了一个更强健、更能做自己的特立独行的人,她对女儿的教育在结构上也是成功的。所以,谁又有资格指责她的婚姻是不幸福的呢?”树木希林与内田裕也的结合或许不稳固,却是一场灵魂的自由共振。
相较之下,蒋方舟反思自己父母的关系则是稳固却灵魂难以契合:“我小时候总觉得我爸爸配不上我妈妈,但这两年我意识到,他的‘超觉钝感力’恰恰是我们家的稳定支点。无论我们母女经历多么严重的精神风暴,他的钝感总能把我们拉回现实的日常。”
主持人吴丹也分享了自己来自非正常家庭的经历:成长于暴力家庭,与父亲疏离至极,记忆中甚至没有一次牵手或拥抱。她曾苦寻答案,却始终未果。父亲去世后,她选择原谅,也逐渐理解——“原谅是给自己一个抱抱,放下、成长、跨过去,然后告诉自己‘没关系’。”正是这些伤害,让她学会了独立。如今,她从事着喜爱的事业,有情绪稳定的伴侣。
或许,正如几位嘉宾所总结的——世界上并不存在所谓“正常家庭”的标准模板。当我们说“非正常”时,其实只是从一个相对小众的视角出发,对社会规范之外生活经验的一种命名与体察而已。
两性关系也需要彼此的教育
书中提到,内田也哉子的父母从结婚开始就一直吵架,甚至打到流血。另一方面,中野信子却因为丈夫不接茬,每次想吵架都吵不起来。夫妻关系要走得长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沟通。对此,译者英珂以自身经历表示,不管好的坏的,都需要有交流:“其实很多夫妻关系维系得不好,都是因为狠话说到底。”
蒋方舟则深入剖析了自己在亲密关系中的心理状态:“我从前是非常回避型的人格,在情感关系中完全不知道如何吵架,总是把情绪压抑在心里,直到无法承受才爆发离开,给对方带来巨大的错愕。如今我开始学习在关系中提出要求,更诚实地表达自己的不满和需求。”她的自我反省引起现场不少读者的共鸣与反思。
在生育没有标准答案的时代,生还是不生
内田也哉子与中野信子,两位作者则分别走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路径——内田19岁便与演员本木雅弘结婚,育有三子;中野则选择与丈夫保持“周末夫妻”的丁克模式,十余年来坚守不育的共识。
而且,一旦成为父母,“毒亲”的可能始终存在。内田也哉子在书中坦诚反思自己对大儿子的过度干涉,甚至说“回想起来,给孩子下跪的心都有了”。
我国也已步入全面放开二孩及以上的新生育时代,“生还是不生”成为不少人必须面对的现实议题。对于这一问题,30+的蒋方舟也分享了身边许多朋友对进入婚姻、生育的犹豫。她个人的态度则是:“要么早到稀里糊涂,要么晚到身心准备好。”这也正与书中的一句话不谋而合:“适合生育的身体或许在二十多岁,但适合生育的大脑是在四十岁左右。”
“出轨”的公众舆论对待女性比男性苛刻很多
书中提到日本男演员东出昌大在妻子孕期出轨的事件,中野信子则抛出一个坦率到“不正确”的看法:一个被塑造成“国民好老公”的男明星突然人设崩塌,反而让她觉得这个人更有魅力。对她而言,出轨或许不是单纯的背叛,而是人性多面性的自然显现。在那一刻,明星变得不再完美,却也更立体,更像个普通人。
蒋方舟则敏锐地指出,在当下的舆论环境中,公众对女性不伦的指责比男性更为苛刻。她进一步观察到,在性观念上,如今的年轻人甚至比60后、70后更为保守。这意味着,尽管人类的本能与基因并未改变,人们对它的表达与判断却在代际更替中悄然发生了变化或者说轮替。
别为逃避孤独走进婚姻
书中,内田也哉子向中野信子坦言,自己既渴望热闹,又讨厌被打扰。中野信子回应,这正是因为每个人内在都存在一种亲密关系无法填补的孤独感。孤独,是人生的必然。
顺着这个话题,蒋方舟指出:不要因为害怕孤独而走入婚姻。如今许多年轻人迟迟不愿结婚,很大程度是因为婚姻是一种制度安排,而人是流动的,人们对他者以及自身的不确定性感到恐惧。但这种不确定性恰恰是人生的常态,我们唯一能确定的,是此刻对自己的理解和掌控。
已婚十余年的吴丹也表示,婚姻无法解决根本的孤独,关键仍是你保有多少主体性。她认同蒋方舟母亲所说的婚姻观:“要么锦上添花,要么全身而退。”蒋方舟对此深表赞同:“无论是什么样的情感关系,都不能放弃自我成长。而当你感到不舒服时,也要有自救的勇气。”
幸福不是恒定值
书中提到的“幸福图表”也颇有意思:有人出生时仿佛含着金钥匙,起点就是100分,但一路走来可能逐渐走下坡;也有人从负100分开始,却持续上升。哪种人更幸福呢?其实,幸福并非恒定值,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对此,蒋方舟自嘲自己的人生图表“高开低走”,并分享了一个观察:“我身边的大多数人,无论经历过多高的高峰或多低的低谷,到最后似乎还是会回到一个平均值上。”
活动最后,几位嘉宾也分享了各自的小确幸。吴丹总结道:“忙里偷闲的幸福,反而最能放大幸福感。”
所有的亲密关系都是在照见自己
这本书并不试图给出关于“家庭”或“关系”的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多种思考的角度和可能性。因为人生本就是旷野,是一个个等待被敲击的空白格。
在活动尾声,主持人吴丹动情总结:“所有的亲密关系其实都是在照见自己。它们帮我们发现自我、塑造自我,一点点剥离掉那些不属于我们的部分,也一点点确立起真正重要的部分,最终成长为属于自己的那棵树。这棵树是随着你的年龄、你遇到的人,随着你的人生经历,哪怕是痛苦而生长起来的。原生创伤是痛苦,分手是痛苦,离婚也是痛苦,所有的痛苦都能够铸就起你丰富的自我和更多的面向。所以,去痛苦吧!”
生而为人,谁不是被困在关系里挣扎?受尽原生家庭之苦,依然可以破茧重生;再例外的家庭模式,也可能通往幸福。《还能做家人吗?》正是一本为那些在关系中迷失、挣扎或疗愈中的人准备的自我救赎指南。本场分享会,嘉宾们坦诚深刻地讲述,也让这本书的意义被深度激发并升华。
记者:钱欢青 编辑:孙菲菲 校对:汤琪
相关文章:
凌晨,官方通报:教师林某某被行拘05-18
一场照见自己的情感疗愈之旅——《还能做家人吗?》新书分享会举办05-18
新华时论|兴才爱才,天天都是“人才日”05-18
【青岛故事】长护险进海岛 她跨越山海守护50多位失能老人05-12
30岁以后,我和妈妈越来越像了05-12
沈河区开展地震应急“全真模拟”05-12
离谱!台当局竟将“汉人”改称“其余人口”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