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景宁发布】
千峡湖是浙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近年来因自然侵蚀和人为活动影响,部分湖岸出现水土流失、水质下降等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渤海镇启动千峡湖流域渤海镇段水生态修复项目,通过系统性治理措施,为库区筑起“天然滤网”,打造人水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

在千峡湖流域渤海镇段水生态修复项目千峡湾生态园施工现场,挖掘机正在搬运鹅卵石铺设护岸,而一旁已经完工的石头护坡上,工人正在栽种大株树木。“整个项目投资2015万元,于2024年9月25日进场施工,预计在2025年的6月30日之前可以全部完工。”千峡湖流域渤海镇段水生态修复项目施工负责人梅丛开说道。

据梅丛开介绍,因为湖岸地质不同,所以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护坡建设,“在湖岸条件差的地方我们采用宾格网和抛石,其余采用叠石和砌石,水退却后,呈现的效果较好。河岸两边种植的是落羽杉,这是一种不怕水淹的植物,春夏是绿色,秋冬变为红色,极具观赏性。”

据了解,千峡湖渤海镇段原先的护岸多为自然驳岸与硬质挡墙,由于毗邻农田和庆景青公路,没有明显的生态缓冲带,长期存在水土流失和面源污染问题。加之受上游电站间歇发电影响,河道水流缓慢导致自净能力减弱,生态系统十分脆弱。


千峡湖流域渤海段水生态修复项目秉持“人退水进 自然修复”的治理理念,通过修复生态岸坡、构建缓冲带,拦截污染物直接进入水体,为库区筑起“天然滤网”,进一步增强了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美化了湖畔环境。

据渤海镇常务副镇长潘若谷介绍,千峡湖流域渤海镇段水生态修复项目创新性地构建了生态保护体系“三道防线”,第一道为生态缓冲带防线,通过配置水杉、灌木、草本等植被,形成立体防护网络,有效防止水土流失;第二道为人工湿地防线,通过漂浮湿地净化水质,同步打造鱼类、鸟类等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提升了生物多样性;第三道为生态驳岸防线,采用宾格网、叠石护坡等柔性结构与蒲草等挺水植物相结合的方式,既稳固岸线又净化水质。项目建成后,不仅能有效破解消落带带来的生态问题,也能够成为渤海镇发展水旅融合的“最美打卡点”。
编辑丨潘思思
一审丨梅雯欣 徐晓晓
二审丨侯 伟
终审丨徐 杰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相关文章:
青岛开海震撼来袭!积米崖渔港千帆竞发,争“鲜”出海09-01
聚力打造西北文旅康养融合先行区 | 平凉文旅康养产业融合探路西北样板08-29
福地怀化 懂你如家|一轴四点,办会兴城的“怀化样板”08-29
氢能全链条发展前景可期08-27
2025数博会拟签约7.1亿元项目!白云区数据产业瞄准三大维度精准发力08-23
权威发布|济宁新能源产业链如何实现“共兴共振”?四位企业家这样说08-22
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心、外交学院亚洲研究所讲师李正阳:亚太和世界都需要澜湄合作08-20
亚马逊全球开店苏州跨境服务空间启用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