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
我不是一个很有毅力的人。比起一点儿毅力都没有的人,我要好一些,只是好得不多。比如,书桌上摆过几次日历,每天翻一页这样简单的事对我来说都挺困难。最终,日历用成了周历,甚至月历。想起小林漫画中的一句:唯一能坚持下来的,是每天给手机充电。我感觉是在说我。
我不是一个很爱读书的人。书倒是买了不少,有的读了一半,有的读了三分之一,有的只读了一个目录。我一般只看“有用”的书,在写文章时需要某个理论的支撑,就会恶补几本。书虽读得不多,但我自诩是一个爱琢磨的人。据说杨绛先生曾给一名青年回信:“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我感觉是在说我。
2023年12月,我幸运地成为安徽省名师培养对象,华应龙老师成了我的导师。加入华老师的工作室,第一个任务便是“晨读”。这是“华应龙名师工作室”的传统,大家共读一本书,每天清晨5点半到6点半在群里读书打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包括大年初一。
这着实让我惊叹。一件事做一次不难,经常做也不难,一天不落每天都做,却绝非常人所能做到的。华老师说:“读书、工作、生活,我是三位一体的,所以我无比地幸福!”我显然还没达到这一境界——凌晨5点半,起不来啊!我真诚地向他说明情况:孩子读高三,晚上要陪她熬夜,早晨要忙着送她上学,只能6点半前先在群里打个卡,白天再补读。华老师的回复特别温暖:没事的,孩子重要。
很快孩子上大学了,然而熬夜的惯性却没能及时刹住,5点半读书也只能偶尔兑现,且因为睡眠不足,效果并不好。渐渐地我心中有了一个定论:每天5点半起床对于我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转眼又是半年。一次偶尔与朋友聊起晨读,朋友打趣道:糟糕了,你那个理由不能用了。我突然意识到,当时请的假至今都没跟华老师销假,有点儿对不住他。2024年12月下旬,在这一年就要结束的时候,我决定尝试一下。
早起的前提是早睡。我开始逐日往前调整睡觉和起床的时间,最终定在晚上10点半之前睡觉,早晨5点26分起床。想象中起床时的挣扎并没有那么强烈,还算干脆、利落。神奇的是,几十年都没形成的生物钟居然开始出现了,基本上会在闹钟响起之前醒来——怕自己睡过了。
我终于体验到了早起读书的美好,宁静、充盈。冬天,外面漆黑而静谧,整个世界仿佛只有头顶的一盏灯,眼前的一本书。跟着华老师“无心地读有用的书,有心地读无用的书”,听朱光潜谈美,看檀传宝如何“让德育成为美丽的风景”,和王蒙一起读《老子》,与李政涛一起“活在课堂里”……沉浸其中,与经典对话,与自己对话,“读书、读事、读己”。这个时间不会有什么事情打扰,可以确保一个小时的完整时间,这是白天读书所不具备的。每天早晨十几页、二十几页,看似不多,却能在日积月累中看见时间的力量。
“一个人读书,如星火孤明;一群人共读,如星河长耀”。2025年1月10日,我在“赵劲松数学工作室”群里发出邀请,成立“点亮卯时”读书群,每天5点半读书打卡。一方面,我想把这种感受传递出去,让更多的伙伴享受读书的美好;另一方面,以此断了自己的后路。人总是有一些惰性的,也总会有一些事情、有一些理由让自己偶尔多睡一会儿。不要小瞧了这个“偶尔”,有“偶尔”就可以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然后是“两天打鱼,三天晒网”,直到彻底“晒网”。作为读书群的组织者,我让自己多了一些责任,多了几十双监督的眼睛。
很感谢工作室的伙伴们,在没有任何功利的情况下积极响应,与我同行。几个月来,我们在自己的那一盏灯下,用书籍驱散夜的黑暗,在笔尖划过的文字中开启一天的美好。
晨读,点亮的是卯时的一盏灯,也是生命的一盏灯。晨读,积累的不只是内心的平静和满足,还有坚持的力量。
(作者:赵劲松 系安徽省蚌埠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小学数学教研员)
本文来自【中国教育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文章:
晨读,点亮卯时05-21
鸭屎香,真的比鸭屎香05-21
法治大剧《重器》在乐山开机05-20
任城区济阳街道开展“退役不褪色”茶话会05-19
凌晨,官方通报:教师林某某被行拘05-18
一场照见自己的情感疗愈之旅——《还能做家人吗?》新书分享会举办05-18
新华时论|兴才爱才,天天都是“人才日”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