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撑,也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体现。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重点任务,强调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这一部署与习近平总书记《加快建设文化强国》重要文章中强调的“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等重要论述形成深刻呼应,共同构成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行动纲领。在新时代背景下,首都文化国企肩负着服务国家战略的政治责任,也承担着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时代使命。
一、坚持政治引领,筑牢文化建设根基
强化党的全面领导,把握正确方向。首都文化国企应将党的领导贯穿于文化建设全过程,确保文化项目立项、内容生产和传播推广等环节建立严格的政治审查机制。通过定期专题研究文化建设重大事项,制定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规划,确保文化产品和服务与党的文化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
完善风险防控体系,守好文化阵地。构建系统化的风险防控机制,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进行深度分析与预测,提前识别和防范潜在的文化安全风险。开发智能内容审核平台,实时监测国内外文化舆情,识别潜在威胁并提供预警信息。制定分级分类的应急处置预案,确保突发事件能迅速得到妥善处理,保障文化市场的稳定和健康。
创新党建工作机制,激发创造活力。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的深度融合,设立党员先锋岗激励党员在重大文化项目中发挥模范作用,并建立党建与业务联动的考核机制。特别注重在青年文化工作者中发展党员,培养政治过硬、业务精湛的文化人才队伍,为全国文化战线输送高素质人才。
二、坚持创新驱动,激发文化发展动能
突破核心技术,增强创新能力。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首都文化国企需聚焦关键技术攻关,如文化大数据处理、数字内容生成与智能传播等领域。通过国家级研发平台的建设,组建跨领域创新团队,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速科技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例如,虚拟现实技术和增强现实技术正在重新定义观众体验,而区块链技术则为版权保护提供了新路径。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资源流动。依托首都丰富的文化资源,构建高效的文化资源转化利用链条。建立系统化的文化资源数据库,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开发文化数据交易平台,促进文化要素有序流动;创新文化金融服务模式,破解文化企业发展瓶颈。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激发内生动力。为了激发创新活力,必须建立更加科学的创新导向考核评价机制,将研发投入强度、科技成果转化率等核心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实行分类评价制度,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完善激励机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
三、坚持融合发展,构建文化价值新范式
推动传统文化创新,激活文化基因。依托首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运用数字技术对文物、古籍等文化资源进行标准化、规模化采集和保护,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表达。例如,通过虚拟现实技术重现历史场景,不仅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文化魅力,还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传统文化。
创新空间运营模式,提升城市品位。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打造多功能复合型文化空间,实现文化展示、创意办公、休闲娱乐等功能融合。引入智能管理系统和大数据分析技术,优化空间管理和服务体验,实时监测用户需求并提供个性化服务。建立文化空间运营质量评价体系,提升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
构建产业生态体系,发挥链长作用。着力打造“文化+科技+金融”的国家级产业生态圈,为全国文化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人才培养、市场对接等服务,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壮大。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生态系统,提升国家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四、坚持对外交流,提升文化传播效能
创新国际传播方式,讲好中国故事。首都文化国企应构建多语种文化传播矩阵,开发互动式传播产品,增强国际受众参与感,深入挖掘当代中国的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优化传播策略,提升国际传播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增强话语权。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深入研究国际文化发展趋势,参与制定国际文化交流规则;组建专业文化交流团队,提升国际交流能力;建立国际文化交流跟踪研究机制,及时应对文化发展新趋势。通过深度参与国际文化治理,推动中国文化理念、价值观念得到更广泛认同,提升国家文化话语权。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交流实效。建立专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制定文化传播人才培养规划,明确培养目标和路径;建设国际文化传播实训基地,提升人才实践能力;完善激励机制,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注重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加强语言能力培训,建立人才交流机制。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首都文化国企以更高政治站位和责任担当,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通过深化政治引领、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和对外交流,打造文化精品,激发创新活力,增强文化传播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作者:施煜 北京市委党校第68期中青一班
相关文章:
诸葛燕喃,有新职04-22
中国的这个“第一次”有何深义?04-21
宜昌博物馆馆校考古课堂赋能青少年文化传承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