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为了群众的期盼 再硬的骨头也得啃下来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4 06:41:00    

在信访工作岗位4年,祝连启(左二)被百姓称为“信访路上的暖心老祝”。大连市委文明办供图

2021年,祝连启与信访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寒来暑往,他始终将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头,甘做群众利益的守护者。多年来,他亲自接待信访群众3600余人次,组织接待信访群众3万余人次,接待群体访500余批次,召开案件协调会、评议会、推进会300余场,对待每名信访人、每个群体,他始终坚持出实招、用实劲、办实事,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攻坚化解了一大批“骨头案”“钉子案”,最大程度实现了“大连人大连事解决在大连”。

在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组织开展网上“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中,祝连启成为2025年第一次“中国好人榜”候选人。

候选人:祝连启,男,1966年10月生,中共党员,辽宁省大连市信访局二级巡视员。

在信访工作岗位4年,他始终将群众冷暖揣在心间,以担当化解矛盾,被百姓称为“信访路上的暖心老祝”。

群众口口相传 他是咱们的“暖心老祝”

祝连启有坚持每天写日志的习惯,他形成的工作记录80余万字、信访案件日志40余万字。他常说:“每个案件的背后都饱含着群众的难、百姓的盼,再硬的骨头,只要细细地嚼,总能啃下来。”

2022年1月28日,距大年除夕仅剩2天,大连市信访大厅闯进来一位叫李某东的信访人,祝连启详细倾听诉求。李某东的父母均80多岁,因病长年卧床,两个女儿40多岁均未婚育,也无固定经济来源。一家5口蜗居于大连市西岗区一处40平方米出租房中,生活拮据。李某东的诉求是调解纠纷,一套29平方米的拆迁房补偿款因未能与开发商达成一致拖欠了20年。

到李某东家走访,祝连启了解到每月1000元的房租以及两位老人昂贵的医药费让这个家举步维艰,他眼圈红润,暗下决心管到底,直至彻底解决。

不厌其烦、不畏困难、不分昼夜,祝连启组织召开协调会议17次,登门走访看房10余次,经大量耐心疏导和细致调解,最终达成一致意见。至此,跨度长达20年、化解难度极大的信访积案得以圆满终结。

当李某东带着锦旗来致谢,他却躲进会议室:“要谢就谢党的政策好,我不过是跑跑腿。”这是祝连启自定的规矩,不喝身边人一罐茶,不收信访人一包烟。有的信访事项经过千转百折最终得以圆满解决,信访人为了表达感激之情向他送来锦旗,他也会婉言谢绝。

拍桌子、敢叫板

他是为百姓解难的“一根筋”

祝连启“一根筋”的作风也让一些干部“头疼”。某次督办会上,他当着众人批评某单位敷衍塞责:“老百姓把身家性命托付给我们,推诿扯皮对得起胸前的党徽吗?”事后却悄悄帮该单位梳理政策盲点。被批评的负责人感慨:“老祝骂得狠,但教得更实在。”

熟悉祝连启的人都会有同样的感受,“老祝这个人有情怀、有能力、有办法,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对待工作,他直面问题、从不退缩,在基层走访或案件调度中,对个别地区部门责任落实不到位、相互推诿扯皮时,他常常会拍桌子、敢叫板、不留情面,让不少干部心里发怵,但看到他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状态、一丝不苟抓到底的劲头,认真履行改进工作、完善政策、责任追究建议,都打心底钦佩他。

2024年,《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重新修订颁布, 增加第135条,对信访工作监督作出明确规定,按照市信访局党组要求,他牵头组建工作组,与市纪检、公安等部门一道,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入手,着力解决处理信访问题过程中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全面整改不登记、不录入、不交办现象,对8起案件问题线索移交市纪委监委处理,倒逼信访责任层层压实。

舍小家、顾大家

母亲住院瞒他20多天

在信访工作岗位上,祝连启没有请过一次假,没有耽搁一天工作。在他的办公室里,自己经常备些小零食,每当工作到深夜,饿了就嚼上两块,困了就在沙发上睡上一觉。

祝连启的父母远在河北沧州老家,都年逾八十。由于信访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即使元旦、国庆、中秋、劳动节这样的假期也不能回家探望。每一次在电话里,母亲在那头总会说,“知道你忙,不用操心,我和你爸身体好着呢。”2024年6月,母亲因病在沧州市医院住院20余天,怕影响儿子的工作始终瞒着他,后来祝连启是从家中二弟那里得到的消息。

那年春节前夕,母亲早早地给他来打电话试探,希望能够带上爱人和孩子回家团聚。但由于工作原因,他最终还是放弃了假期,只能让妻子带着孩子回老家与公公婆婆一起过了个大年。2025年春节前一天,大雪纷飞、天寒地冻,他召集市人社部门共同接待调处3批农民工讨薪问题,一直工作到夜晚,为的是让群众过上个安心年。

法治暖阳照进信访路

用法律焐热群众的心

“信访不是踢皮球,得让群众知道路该怎么走。”2024年担任大连市信访法治宣讲团团长的祝连启,背着投影仪走遍12个区县。在庄河市农村,他蹲在田埂上给老乡讲《信访条例》;在甘井子区社区,他编演的普法小品逗得大爷大妈直乐。全年万余人次的普法宣讲,让“依法维权”渐入人心。

他创新引入24名公益律师驻点服务。曾有位大妈因家庭纠纷欲采取极端方式维权,值班律师用3个小时厘清法律关系,最终通过诉讼妥善解决。看着大妈舒展的眉头,祝连启对年轻干部说:“法律不是冷冰冰的条文,要用它焐热群众的心。”祝连启始终坚信:每解开一个心结,社会就多一份和谐;每化解一桩矛盾,党心民心就更近一分。

如今走进大连信访大厅,等候区的《诉求指引手册》清晰标注着法定途径,电子屏滚动播放着典型案例。这些改变背后,是祝连启推动建立的“访调对接”机制。2024年通过法治化渠道化解矛盾超千件,信访总量同比下降37%。

对话祝连启

给老百姓踏踏实实办事

记者:一些群众走进信访局带着情绪、带着防备,您是如何与他们建立起信任,走进他们心里的?

祝连启:与群众建立起信任,我觉得应具备“三心”:一是真心。对待每一个来访群众,都应当像亲人来接待,做到换位思考,一句日常问候、一段唠家常,往往就能拉近彼此距离。群众有难处来上访说明他们是相信党和政府的,作为党的干部,我们没有理由推拖,要当做自己家人的事去办。二是耐心。对待带着情绪的群众,要设身处地去想,理解他们的困境,耐心听、细心问、了解实情,如有必要到家里去走访、到现场去查看,诉求有理的想尽办法帮助解决,无理的向群众耐心说清道理,自然会赢得理解信任。三是恒心。多年来,在解决信访问题时,我始终坚守着“见人见事见现场”,遇到复杂的信访问题,要不怕困难、不怕麻烦,要走到群众当中、事情要搞清楚、现场要查看细致,只有这样才能拿出思路、想出办法,才能用心用力、依法依规把问题解决掉。

密切干群关系是做好信访工作的法宝,通过口口相传,时间长了,就会在群众中建立一条信任的纽带,走进每一名群众的心中。

记者:在您担任大连市信访法治宣讲团团长的工作中,您认为让群众深刻理解依法维权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祝连启:让群众深刻理解依法维权的意义,我觉得体现在两个方面:从信访群众角度讲,要学法懂法,做法律上的明白人,遇到问题知道该向谁反映、该如何反映,这样就可以少走弯路、减少奔波之苦,问题能够及时就地得到有效解决,权利能够依法有效得到维护。从社会角度讲,营造法治化社会环境是每个信访干部的职责所在,只有这样人人懂法、人人守法、人人依法,出现矛盾才能更好地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矛盾升级上行,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社会治理目标。

记者:4年的信访工作中,肯定会遇到不理解的群众、棘手的难题、不同的压力,您是怎样保持着热情和动力的?

祝连启:一是出于热爱。当年组织上找我谈话,让我从沈阳调回大连,问想选个什么岗位,我只说了一句话,“让我去最需要人的地方,给老百姓踏踏实实办事”。多年来,我无怨无悔,依然坚定自己当初的选择。三百六十行,行行各不同。有的工作是在锦上添花,而信访工作是在雪中送炭。社会上都说信访是天下第一难、第一烦的工作,而我觉得为老百姓做些解难解怨的事情非常有意义。

二是出于情怀。我在蓝色海防的军营里服役26年,受过组织的培养和工作历练,心中始终有抹不去的情怀和不服输的劲头,因此工作中没有感觉有多大的压力,遇到的也不算难题,反而当一个历经数十年的案件,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后最终得到圆满解决,看到信访人流下热泪时,会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那种成就感、幸福感比什么都香,这也是工作热情和动力的源泉。

本报记者 吕洋

相关文章:

宁陕县太山庙镇:扮靓乡村“高颜值” 绘就振兴“新画卷”04-19

雷霆出击!朔州公安破获多起侵财类案件04-19

《中国戏曲剧种全集》南方八省(区、市) 工作交流座谈活动在贵阳成功举办04-19

河南伊川法院:培训赋能,共筑基层解纷“第一道防线”04-19

第六次国民体质监测 和平区监测点如期启动04-19

代表风采 | 杨桂凤:以实干诠释责任 用行动书写担当04-18

2025年北京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政策发布:坚持免试就近原则,小升初按志愿派位04-18

大连四名学生上榜“新时代好少年”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