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白山松水好“风光”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8 10:45:00    

  当“吉林一号”卫星CT般扫描到梨树县,千里沃野正酝酿着又一个丰收的奇迹;

  当一辆辆红旗牌新能源汽车驶下生产线时,700余台焊接机器人在中国一汽繁荣厂区同步舞动着工业臂膀;

  当松嫩平原上的一台台巨大风机精准“追风”,一排排光伏板熠熠生辉,“风光”资源便搭乘绿能转型的“吉”风腾飞……

  五年来,吉林在高质量发展的路上向新求变:“大块头”表现出色、“创新力”动能强劲、“大粮仓”根基更牢,产业向新向优态势明显,白山松水间驱动力强劲。

  吉林制造“老树开新花”

  走进中国一汽红旗繁荣厂区,“机械臂群舞”“产线如流”:焊装生产线上的739台机器人焊接自动化率100%、高柔性生产线多种车型混线生产可灵活应对各种动力形式汽车的装配需求、每54秒即可完成一辆红旗车整车装配、平均每天有约1000台汽车从这里走出……

  一汽红旗繁荣工厂总装车间装配线。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2021年,繁荣厂区正式启用后,这里的变化很大!”中国一汽工程技术部总装技术高级主任张国龙说。大约5年前,一台车的国外空气弹簧成本约1.5万元。经中国一汽团队2年左右的技术攻关,国产空气弹簧问世,打破垄断的同时,单车空气弹簧成本降至约2000元。

  “目前中国一汽新能源车型上的电驱系统、空气弹簧、减震器、线控转向器等核心系统和零部件基本做到了100%国产化。”中国一汽相关负责人介绍,自主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直是企业努力的方向。

  中国一汽创新成果汇报展上展示的红旗天辇飞行汽车。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科技引领,产业升级,中国一汽的变化,是吉林省持续推动传统产业焕新升级、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缩影。

  在吉林,重大技术装备“上天入地”无所不能:

  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整星设计制造技术完成四次技术迭代;拥有全球首创双飞翼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的长春长光博翔无人机有限公司,有两款中大型无人机通过中国民航局适航审定,并取得特殊适航证。

  氢能源市域列车、氢能源跨座式单轨列车、氢能驱动高速列车等系列化氢能客运装备集中发布,时速600公里超导电动高速磁浮全尺寸试验线将在年内投入使用。

  5月29日,由中车长客制造的氢能源文旅有轨列车“氢春号”在长春街头亮相。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上半年,“吉林制造”的筋骨愈发强健,全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5%,八大重点行业全部实现正增长,工业底盘稳健有力。

  “产业规模壮大、创新加速突破、场景不断拓展,为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形成了强劲的综合竞争力。”吉林省工信厅重大技术装备处处长宫克说,老工业基地的“顶梁柱”更硬核了!

  “大粮仓”端稳“金饭碗”

  初秋时节,吉林的黑土地上孕育着希望。在梨树县百万亩绿色食品玉米标准化基地核心区,翠绿的玉米已有一人多高,随风摇曳起绿浪。

  “看这根系多发达,免耕播种让土壤更透气!”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俯身拨开玉米根部表土,湿润疏松的黑土中,细密的根系纵横交错。

  “秸秆全覆盖,免耕、少耕”是黑土地保护“梨树模式”的核心技术。看似颠覆“精耕细作”传统,实则是向自然法则的回归。

  梨树县百万亩绿色食品玉米标准化基地核心区。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减少对黑土地的‘打扰’,为大地盖上‘被子’,这样土壤才不会被风刮走、被水冲走,覆盖的秸秆腐烂后还能增加黑土层厚度,使黑土更肥沃,以实现减化肥、省人工、保产量的效果。”王贵满说。

  2021年起,梨树县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依托,构建起“梨树模式3+1”推广体系。王贵满介绍,梨树模式不断提档升级,通过精准施肥、智能监测等技术,让农民直观感受到增产实效。

  “今年这玉米长势特别好,特别壮实。多年来,合作社一直采用保护性耕作‘梨树模式’,以100公顷土地连片为单元进行标准化生产,粮食增产的同时,经营成本下降5%以上。”宏旺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文镝说。

  如今,在梨树县,“梨树模式”不断实现提质扩面,可因地制宜地创建100公顷或200公顷土地连片的生产单元。以300公顷为规模的升级版现代农业生产单元,通过使用大型农机高效作业使作业效率提升50%,良种良法与科学管理单产提升8%,每公顷成本降低超千元。

  截至2024年,“梨树模式”在四平推广面积已达623万亩,实现适宜区域全覆盖,更在东北四省区辐射超1亿亩土地。

  让粮食安全“压舱石”更稳的,不只有黑土地,潜力巨大的耕地后备资源盐碱地,也在加速“发力”。

  在吉林大安,当地持续探索着“以水定地、集中连片、良种自育、生态改良、现代化生产经营”五位一体的盐碱地治理模式;在吉林镇赉的旱田里,复合微生物菌剂混着柠檬酸石膏翻进土,玉米秆子挺得笔直,种旱田难的盐碱地也已成为滋养一方的“黄金粮仓”。

  在大安市乐胜乡,治理后绿油油的稻田与未经改良耕种的盐碱地形成鲜明对比。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黑土地保护与盐碱地治理双轨并进,拼出了千里沃野的绿色新生与金色未来。

  粮食产能站稳800亿斤台阶,吉林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底气十足。吉林的粮食,端牢了中国人的饭碗。

  “风光”新赛道“吉”速奔跑

  驱车行驶在吉林西部,巨型风机叶片划破长空,光伏板阵列宛如蓝色海洋泛起粼粼波光。近五年来,吉林持续探索将西部丰富的“风光”资源禀赋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走进大安吉电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一辆辆满载着“氢洲Hyglobal·绿氨”的液氨罐车驶出园区,发往海外市场。7月26日,全球最大单体绿色合成氨项目在这里正式投产,首创了“绿氨规模、混合制氢规模、直流微网和固态储氢”四项全球之最。

  7月26日,吉林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正式投产。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项目利用‘风光’资源发出的‘绿电’,再通过电解水制氢装置制取‘绿氢’,再将其与空气中的氮气结合,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合成‘绿氨’。”大安吉电绿氢能源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宋树林介绍,“绿氨”相对利用化石能源生产的“蓝氨”“灰氨”更受欢迎,可广泛应用于化工、交通及电力等领域。

  在该项目中央控制室,LED大屏幕上的生产流程清晰可见:企业建设的80万千瓦新能源发电“自发自用、余电上网”,“绿电”通过自建的输电线路输送到制氢合成氨工厂的总降变电站,再通过总降变电站将电力分配给制氢、合成氨以及空分装置。

  大安吉电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中央控制室。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从“风光”到“绿电”再到“氢氨”,每一步都在给能源“升值”。

  今年上半年,吉林风光发电装机容量超过2300万千瓦,加之水电、生物质和垃圾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远超煤电。

  今年下半年,中广核吉西基地鲁固直流10万千瓦光热项目预计投产。项目采用“光热+新能源”的创新模式,填补了东北地区光热发电产业的空白。

  7月26日,吉西基地鲁固直流140万千瓦外送项目1单元光热100MW工程正加紧施工。人民网记者 李洋摄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是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数据显示,吉林省在建、拟建和规划推动的绿色合成氨、绿色甲醇和绿色航煤项目数量和产能位居全国前列。

  “吉林新能源产业将加快推进产业集成式发展、集群化布局,着力实现新能源高质量开发、高水平消纳、高价值转化,打造全国重要的绿色能源产业高地。”吉林省能源局局长赵彦峰说。

  从吉林西部的无限风光到“吉林一号”从太空俯瞰的千里沃野再到车间工厂的智能脉动,五年蝶变,吉林跃出了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的崭新轨迹,在振兴发展的赛道上全速奔跑。

  (谢龙、马俊华、李洋、李思玥)

来源:人民网

初审:王伟光

复审:曲翱

终审:陈尤欣

相关文章:

日本无权说三道四08-28

“中国版苹果”追觅科技官宣对标布加迪威龙造车08-28

白山松水好“风光”08-28

【晶采观察·解码“十四五”】提质焕“新”!我国能源转型“逐绿”前行08-27

氢能全链条发展前景可期08-27

美国媒体解析中国为什么能领跑全球电动汽车竞赛08-26

盐碱地成了丰收地08-26

突破3100℃ 中国空间站“炼丹炉”刷新世界纪录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