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林玉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阅读似乎从未如此便捷,却又从未如此艰难。
当清晨的闹钟被手机新闻推送取代,通勤路上的目光被短视频牢牢锁住,睡前的时光在社交媒体的刷新中悄然流逝……当下,我们正身处一个被碎片化阅读支配的时代。互联网让知识如潮水般涌来,几十秒的科普视频、数百字的热点分析、微博热搜里的只言片语,看似高效地填满了生活缝隙,却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我们的阅读习惯与思维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禁要问:当信息唾手可得,人们是否还需要捧起一本书来阅读?
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弗朗西斯·培根在《论读书》中谈道:“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而当下盛行的碎片化阅读,本质上是对快节奏生活的妥协。身处“倍速时代”,人们渴望用最短时间获取最多信息,互联网提供的碎片化内容精准契合了这种“即时满足”需求。但硬币的另一面是,当我们习惯了跳跃式浏览、浅尝辄止的阅读模式,深度思考的能力便在不知不觉中被削弱。正如学者所言,碎片化阅读如同在沙滩上捡拾贝壳,虽能收获零散的美丽,却难以拼凑出完整的知识图景。它将原本连贯的思想切割成片段,让我们失去了与作者进行完整精神对话的机会,难以形成系统认知。
与之相比,书籍带来的沉浸式阅读体验无可替代。翻开一本纸质书,油墨的香气、纸张的质感、书页翻动的声响,共同构建起独特的仪式感。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得以暂时抽离喧嚣的数字世界,全身心投入作者构建的思想宇宙。无论是《百年孤独》中魔幻现实主义的宏大叙事,还是《宽容》里对人类文明的深刻剖析,都需要我们投入时间与精力,在字里行间中慢慢咀嚼、细细品味,才能领悟其中的精髓。这种深度阅读带来的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思维的锤炼与认知的升华。
书籍更是滋养人类精神世界的沃土。在互联网的信息浪潮中,算法推送的同质化内容极易让人陷入信息茧房,丧失独立思考能力。而经典书籍历经时间考验,承载着人类最珍贵的智慧与情感。阅读《老子》《庄子》,能感受到道家思想穿越千年的温度;品读《水浒传》,可以在人性的复杂与挣扎中照见自己。这些书籍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在阅读中认识自我、理解世界,构建起坚实的精神家园,抵御现实生活的浮躁与虚无。
当然,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并非全盘否定碎片化阅读的价值。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碎片化阅读能帮助我们快速获取资讯、拓宽视野,是适应快节奏生活的有效方式。但它终究无法替代书籍带来的深度与厚度。世界读书日的意义,正是提醒我们:在享受互联网便捷的同时,不要忘记为书籍保留一方宁静天地,让自己在文字的海洋中沉静下来,与伟大的灵魂对话,与深邃的思想共鸣。
在数据与算法主导的今天,捧起一本书,不仅是对抗浮躁的利器,更是一场寻找自我、重塑心灵的修行。当我们重新建立与书籍的深度连接,就会发现,阅读依然是照亮生命、对抗虚无的永恒灯塔,指引我们在时代浪潮中坚守思想的纯粹与精神的丰盈。
相关文章:
【甘快说·丝路话语】在信息洪流中,请抽空捧起一本书04-24
株洲税务:税徽映书香 青年助学行04-23
“阅”见未来,济南冷热联供公司举办“世界读书日”主题沙龙04-22
江华二中:书香沁校园 阅读伴成长04-22
真相来了丨移花接木、制造恐慌,别再被一键式AI造谣文“套路”了04-19